創勝集團 - 全整合型國際化生物制藥公司

創勝集團, 生物藥, 抗體, 藥物研發

創勝集團 - 全整合型國際化生物制藥公司

加入我們 聯繫我們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創勝集團IPO,投資人押注生物制藥中國創新力量

2021 年 09 月 29 日

9月29日,創勝集團醫藥有限公司(下稱“創勝集團”)成功登陸港交所。高盛與中金擔任聯席保薦人。此次IPO,創勝集團發行價為16港元/股,市值達56.47億港元。

創勝集團成立於2012年,為一家集藥物發現、研發、工藝開發和生産的臨床階段生物藥公司。其前身為致力於治療和診斷癌症、代謝和自身免疫病的抗體研發的邁博斯生物。2019年,邁博斯生物與生物制藥公司奕安濟世合并為創勝集團。

創勝集團股東陣容星光熠熠,囊括了禮來亞洲、紅杉中國、淡馬錫、高瓴資本、國調基金、達晨财智、碧桂園創投、ARCH Ventures Partners、Teng Yue Partners等一衆頂級知名投資機構。

公司緣何如此備受資本青睐?從投資人眼中,創勝到底是家怎樣的公司?創業邦通過采訪創勝集團及背後資方,力求還原一個多角度的創勝。

01 創勝的挑戰和進階

到底要不要做創新藥?2015年,邁博斯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錢雪明博士陷入沉思。

此時,邁博斯成立進入第三個年頭,依靠獨具特色的核心技術平台和相關技術服務公司已度過艱難的初創求生階段,合作客戶中不乏恒瑞等知名制藥工業巨頭。在得到禮來亞洲基金的支持後,禮來亞洲為其指了一個新的方向——做創新藥。

在當時,這是一個頗具挑戰的決策。

相對於仿制藥,創新藥強調化學結構首創和新的治療用途,研發需要經曆完整、可靠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是一個嚴格的篩選及療效、安全性評價的過程。在申報上,也有嚴格的國際标準,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專利保護期。

創新藥的研發周期長,對資金充裕度和人才要求性很高,加上監管政策等因素,邁博斯轉型并非易事。放眼大環境,錢雪明看到了國家在推動重大創新,重大新藥創制等方面的支持引導苗頭,決定放手一搏。

自此,邁博斯從做服務轉向制藥領域,并朝着産業化方向布局。研發出優質安全有效的藥品并順利注冊申報是一個複雜多元的過程。藥品的化學、制造和控制(CMC,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是産品成功開發并注冊上市的關鍵要素之一。

為突破CMC這一難關,邁博斯在2018 年選擇了啟動與奕安濟世生物藥業合并。

奕安濟世為禮來亞洲基金內部孵化項目,成立於2016年,從事抗體和重組蛋白類生物藥研發生産,擁有專業CMC 團隊。2019年1月,邁博斯生物和奕安濟世生物藥業正式宣布合并,成立創勝集團。錢雪明擔任創勝首席執行官,奕安濟世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趙奕甯擔任董事長。優勢互補後的創勝具備了生物藥物研究、開發、法規和生産的全流程整合能力。

整合期過後,全明星股東陣營及産品管線的日益豐富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的加入,創勝在2020年迎來人才收獲高峰期。創勝所有進入臨床的自研管線均在全球同步推進臨床開發,在連續化生産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也使公司能掌控足夠大的定價空間以應對未來激烈的市場競争。

據招股書顯示,創勝在2019年、2020年,公司收入分别為4414萬元、8098萬元,毛利分别為691萬元、1820萬元。絕大部分收益來自向客戶(主要為制藥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CDMO服務。

02 人才與生物制藥全鍊條整合能力是投資人押注與賦能的關鍵

 禮來亞洲作為創勝最大的投資人,在早期起到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資金上,更多是對創始人設想規劃的放手支持和人才的對接。比如創勝前CMO徐莉便源於禮來亞洲的推薦。

“這比送錢還要好,比投資還重要。”在錢雪明看來,人才是創勝前進的引擎。而相對開放的經營理念,公司內部透明高效的溝通,也成為吸引人才進入的重要原因。

據錢雪明介紹,現有創勝團隊包含三部分,第一,由顧怡博士牽頭負責的藥物發現和工程設計、優化團隊和由石明博士領導的臨床開發團隊,這是持續創新的源頭;第二,由來自安進的楊曉明博士負責的工藝開發團隊,負責在确定候選藥物之後進行相關的工藝開發、IND 申報和臨床前試驗;第三,由具有葛蘭素史克、安進等公司工作背景的葉峰博士領導的生産團隊。

團隊的夯實快速推進了公司的發展速度。據官方資料顯示,目前,創勝集團的研發管線有九個新藥分子,涵蓋腫瘤、骨科和腎病等領域。

靶向 PD-L1 的單克隆抗體 MSB2311、靶向 Claudin 18.2 的單克隆抗體 TST001、靶向 VEGFR2 的單克隆抗體 MSB0254這三款已進入臨床。其中MSB2311基於IMTB技術平台所開發,是創勝的核心産品。靶向 DR5(Death Receptor 5)的激動劑 JCT205 以及用於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 TST002 在美國分别處於II期臨床或已完成II期臨床試驗。

創勝正在開發的全球潛在首款靶向由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或具有間充質表型的腫瘤細胞産生的新型免疫調節蛋白的治療抗體候選藥物TST003正在開發中。此外,創勝還通過許可引進獲得了數個治療性抗體項目在中國或全球市場的權益,并已在蘇州、杭州、上海、北京、廣州、美國普林斯頓、波士頓和洛杉磯等城市布局全球業務。

如今,在黃光誠博士帶領下建立的一體化連續流生物工藝(ICB)連續制造平台,使創勝集團的連續化生産能力在行業中居於前列,這是讓錢雪明也引以為豪的地方。

當其他公司還在使用傳統生産工藝時,創勝使用連續化生産技術大大提升了生産能力。比如一般藥企在申報IND 的階段,使用的是 500 升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最終生産階段時才提升到 2000 升。創勝用兩個 500 升的一次性生物反應器達到其他藥企用 4~6 個 2000 升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的産量。

産能得以保證的同時,連續化生産能力使創勝在場地、一次性生物反應器、配套設施、水電和人工費用的成本降了不止50%。“這也是我們未來在生物醫藥領域內持續發展、持續盈利的競争點。”錢雪明稱。

據公開資料顯示,上市後,創勝集團拟將本次香港IPO所收取所得款項淨額的82%用於集團管線候選産品的研發、為進行中及計劃中的臨床及臨床前試驗、籌備注冊備案以及其他與商業化集團四款主打産品有關的步驟或活動撥資。

及所得款項淨額的10%用作一般營運資金及一般營運費用;所得款項淨額的8%用於為擴充管線及開發技術的業務發展撥資,重點用於能夠與集團的現有管線形成協同效應并有良好前景的臨床證據的腫瘤資産及/或能夠補充集團現有發現及開發平台的技術平台(如ADC)、小分子靶向療法及其他先進新技術。

03 創新藥坡長雪厚,機構需前瞻性布局

據招股書顯示,創勝上市前共融資四輪,總融資額為3.42億美元。

在和奕安濟世合并之前,邁博斯生物於2015年獲得來自於禮來亞洲基金的1500萬美元融資;2018年,獲得了來自於King Star Capital、紅杉資本中國、禮來亞洲基金的4000萬美元B輪融資,加速了臨床項目推進。

2019年,生物醫藥産業基金成為創勝的投資方;2020年,創勝完成金額為1億美元的融資,由華潤正大生命科學基金和達晨财智聯合領投,益普資本、招商局資本國調招商并購基金和信中利作為新投資者參與跟投。

同年6月,中信建投資本加入到股東行列;12月,創勝集團完成 1.05 億美元融資,除老股東外,國調基金、碧桂園創投加入進來;

在2021年9月的Pre-IPO中,創勝集團已經完成2019年和2020年的兩個完整年度的運營數據,達到港交所18A的上市規定,啟動招股,獲淡馬錫、禮來亞洲基金等基石投資。

在推動創勝發展、成功上市的衆多因素中,除了行業以及企業自身優勢外,投資機構的助力和賦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最大股東方禮來亞洲為例。2019年,禮來制藥為創勝集團授權引進治療骨質疏松的人源化硬骨素單克隆抗體候選藥物Blosozumab的大中華區權利,并簽署制藥協議,將禮來制藥整個骨科生物藥産品線在大中華區的獨家開發權授予創勝。

憑借禮來的臨床數據,創勝集團加快完成了創新藥在國內的監管程序。此外,創勝與禮邦醫藥Alebund Pharmaceuticals組成合資公司,聯合開發一種針對腎病自主開發的人源化MASP-2單抗候選藥物TST004。

禮來亞洲是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最具專業眼光的投資機構之一。

如果總結其在醫療方面的投資,可以發現擁有全球視野、具有前瞻性、看好中國市場、能捕捉并理解全球最前沿的生物醫藥技術及其價值所在,這些是禮來亞洲在中國市場頻頻下注,且能夠獲得良好收益的重要原因。

在公司B+輪聯合領投方達晨财智投資總監、達晨星海醫健子基金執行董事劉喜眼中,之所以選擇投資創勝集團,主要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從大環境看,2017年,全球抗體藥物年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金,占比突破處方藥銷售額10%,年增速也保持在10%以上。與此同時,伴随基礎研究的不斷突破,這個成熟治療品類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源源不斷的新機制、新靶點、新技術進入到研發及成藥階段,基於賽道的廣度和深度,達晨認為這個領域足以支撐誕生為數衆多的優秀企業,遠不是那麼簡簡單單三五家能壟斷的。

從國內産業演進的視角來看,2010年左右陸續誕生了第一批新興抗體藥物研發企業,2013年-2015年國內抗體藥物風險投資出現第一個高潮,這批企業裡面走出了第一撥以抗體藥物研發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達晨财智醫療團隊成員自2011年起一直在跟進、研究抗體藥物賽道,期間無論對工業企業或是機制靶點源頭創新類企業都有過不錯的投資實踐,但到了2018年、2019年,整個抗體藥物研發格局其實發生了一個較之前5年來看很深刻的變化。

“當時我們一直反複問自己:經過第一階段的發展,在産業格局初步成型的新形式下,這個時間點布局抗體藥物研發,到底應該支持、陪跑什麼樣的企業,在大賽道、新格局、新形勢的前提下,我們應該投資什麼樣的抗體藥物企業。”

面對新格局、新形勢,什麼樣的抗體藥物企業才能脫穎而出?劉喜認為,雖然是同一個領域、同一個問題,但2019年的答案肯定跟2014年的不一樣。

借用“春秋戰國”這個說法,劉喜給最近10年的抗體藥物研發行業打了個比方。

春秋時期是百家争鳴狀态,企業可以靠一技之長獲得很好的發展,可以逐步積累、循序漸進再做強做大,時間、空間都有很好的回旋餘地。

但進入戰國時期,彼此間就是全方位、全鍊條的競賽了,面對第一撥抗體上市企業以及傳統制藥工業企業的雙重擠壓,單個企業的回旋時間及空間都被大大壓縮,一技之長的上限變成了“小而美”。

但“小而美”的另一面可能就是“長不大”,而國內環境下,原創性不夠的“小而美”市場價值會非常有限,這一點跟美國Biotech有根本區别。把心目中的理想标準想清楚後,剩下的工作就是尋找值得投資、服務的企業。

創勝集團就這樣進入到達晨财智的視線。

“我們特别慶幸能夠遇到錢博、趙博帶領的創勝集團。”在劉喜看來,創勝具備了從Biotech向Biopharma進化過程中非常稀缺的“長跑能力”。

無論是跨越腫瘤、骨科、腎病的多領域、差異化管線布局,還是橫貫Discovery到Manufacturing的一體化整合技術平台,以及國際化的開發視野及開發能力,創勝非常完備地把“創新、質量、速度、成本、國際化”這些競争力要素統合在了一起。

對於創勝集團的上市,劉喜送上祝福:“我們堅信上市隻是創勝發展曆程中的一個新起點,基於紮實的管線布局與領先的平台體系支撐,公司必定能夠成長為一家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創新驅動型生物制藥企業(Biopharma)。”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