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勝集團 - 全整合型國際化生物制藥公司

創勝集團, 生物藥, 抗體, 藥物研發

創勝集團 - 全整合型國際化生物制藥公司

加入我們 聯繫我們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跌倒也致命?世界骨質疏松日,直面沉默殺手,遠離“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2022 年 10 月 20 日

日益老齡化的社會,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危害已廣為人知,無論治療或是預防,都受到社會普遍的關照與重視。然而,另一個對老年人生命威脅更大的沉默殺手,卻還未引起足夠警惕,它就是骨質疏松引發的骨折。

在我國,跌倒是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平均每10人就有3-4人發生過跌倒。而跌倒性骨折的主要部位為髋關節、脊椎骨、手腕部等處。其中髋部骨折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女性一年內的死亡率在20%-25%,男性則在30%-35%,遠高於腫瘤等疾病的死亡率,兇險異常。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把老年人的摔倒當成骨折的“原因”,卻很少想過摔倒或許隻是是骨強度下降,骨質疏松所引發的“後果”。

10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骨質疏松日。其設立的宗旨,就是為那些對骨質疏松症防治缺乏足夠重視的政府和人民大衆進行普及教育和信息傳遞,提供一個重要焦點。

一個現實是,在歐美發達國家,經過有效的骨質疏松防治,骨質疏松的患病率已呈現出穩中帶降的趨勢。可在國內,發病率卻仍呈現着不斷上升的趨勢。骨質疏松症患者依然面臨着知曉率低、診斷率低、治療不規範、藥物應用依從性差、有效藥物選擇性不足等困境。

在2022年世界骨質疏松日到來之際,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骨科主任林華教授在接受E藥經理人采訪時表示:“生命質量的長城由骨骼來支撐,隻有動起來,才能感知到世界之美。可這對很多因骨折而卧病在床的患者來說,卻成了奢望。所以不管是患者還是醫生,都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骨質疏松的防治,走出認知誤區,辨析骨質疏松的病因,科學治療。”


01. 致命的跌倒

2021年5月,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這一消息令民衆一度難以接受:一向身體矯健的他為何會突然住院,又突然病重過世?

此後,袁老弟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袁老2021年3月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導致左腿受傷,“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損傷之後用藥起了反作用,對身體傷害比較大”。

無獨有偶。

2022年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去世,享年96歲。

雖然蘇格蘭國家檔案局在出具的死亡證明上确認其死因為“高齡”,可根據英媒此前的報道,英國女王是在私人城堡調理身體期間意外摔倒,導致器官衰竭,從而進入了監護階段,并最終逝世。

為何對於老年人來說,摔倒如此致命,且在短時間內會對壽命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這是因為股骨頸骨折後造成的卧床至少持續6周到3個月,這一過程可能會引發四大并發症,包括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褥瘡和泌尿系統感染。對於老年人來說,以上每個并發症都十分致命,并可能造成多器官衰竭。

此外,老年人的骨折多由骨質疏松引起,而骨質疏松性骨折具有級聯效應。

林華就以最典型的椎體壓縮性骨折為例指出,骨質疏松患者出現第一次椎體壓縮性骨折後,二次骨折的風險會增加3倍;如果發生二次骨折,那麼三次骨折的風險會增加5倍;如果再發生三次骨折,四次骨折的風險則會增加8倍。椎體骨折的5年死亡率可以達到50%,比例相當高。

“這樣的風險必須引起患者和醫生的足夠警惕。因為再好的骨科醫生和再完美的手術,都隻能解決局部的骨折問題。可如果不對患者的骨骼本身進行評價,不對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病因進行治療,那就如同在沙灘上建樓,終是一場空。手術過後,患者也許依舊無法直立,無法下地。”林華表示。


02. 醫源性損害不容忽視

骨質疏松造成的後果雖然嚴重,卻很少有人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骨質疏松。

通常情況下上,人們習慣將骨質疏松簡單地等同於缺鈣,等同於腰酸背痛腿抽筋。即使在臨床上,醫生們也常會把骨密度下降、骨微細結構破壞和骨折風險增加等定義為骨質疏松。

可這些描述,其實僅僅是骨質疏松的一個表征,卻無法代表其病理的變化。

據林華介紹,人的骨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以鈣和磷為主的礦物質(約占60%-70%),二是以膠原為代表的有機物(約占20%-30%),三是以骨髓和血管血液位代表的液體(約占10%)。

“從病理學的角度,隻有當這三個部分等比例‘丢失’,才能被定義為真正的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的本質是一種骨骼代謝的異常,是骨骼其新老更新過程中出現的失平衡。通俗來說,就是骨骼因為自我保護和修複能力的下降,而變得‘脆’和‘朽’了。”

可即便如此,骨質疏松也并非老年人的專利。從專業角度,骨質疏松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雖然老年人的骨折風險的确很高,但年輕人和兒童也同樣可能罹患。

原發性骨質疏松通常由三種情況構成:一是絕經女性的骨質疏松,因為雌激素是骨骼營養非常重要的維持因素,一旦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骼的營養就會大大的減少;二是男性骨質疏松,與前者相似,它也是由雄激素代謝異常造成的;三是機體的衰老。原發性骨質疏松的比例在臨床上占到了60%-65%。

相比之下,繼發性的骨質疏松則通常是由疾病或藥物帶來的。

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內分泌代謝疾病、風濕免疫科疾病、消化科疾病和腎科疾病都會導致骨質疏松,疾病也是導致繼發性骨質疏松最常見的原因。懷孕和哺乳期的女性,部分有遺傳性疾病的兒童,都有可能成為骨質疏松的特發人群。

與此同時,患者們所使用的各類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抗凝劑、質子泵抑制劑、免疫抑制劑、神經科用藥、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藥物等也都會對骨骼産生影響,導致骨質疏松。

“骨骼的醫源性損害在之前并未受到關注。可實際上,骨質疏松性骨折最高發的人群,往往并不是最嚴重的骨質疏松患者,而是骨量開始減少的人群。這值得所有潛在風險人群警惕。”林華表示。


03. 藥物幹預,本土企業已在路上

骨質疏松如此沉默且致命,究竟該如何在更早的階段進行幹預?

目前為止,随着骨密度等檢查手段越來越普及,在中國,骨質疏松的診斷已基本不成問題。亟待突破的難題,仍體現在治療上。

以藥物為例,除了鈣劑和維生素等基礎用藥,目前的抗骨質疏松症藥物,通常首選具有較廣的抗骨折譜的藥物,如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利塞膦酸鈉和地舒單抗等。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顯示,在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中使用唑來膦酸、地舒單抗或特立帕肽,并有足夠治療時間的患者,其椎體和髋骨骨折的再發率都較低。

不過,上述藥物大多屬於骨吸收抑制劑,雖然可以讓骨骼避免繼續遭到破壞,但卻無法修複易受損骨骼,挑戰依然很大。臨床的高骨折風險人群仍在期待能夠促進骨折修複和骨骼生長的藥物。

2019年,安進與優時比共同研發的骨質疏松症新藥Romosozumab獲得FDA批準,成為市場首個具有雙重作用的骨質疏松症新藥——通過抑制硬骨抑素活性,既能促進骨形成,又能減少骨吸收。這種雙重作用機制能夠迅速提高骨密度,相比雙膦酸鹽治療,有更好的降低骨折風險作用。

不過,Romosozumab雖然作用顯著,價格也讓人望而卻步。

作為一種單抗藥物,它通過皮下注射給藥,每月一次,整個治療療程為12個月。在美國市場,Romosozumab定價為每劑1825美元,12個月療程合計達21900美元,這對國內患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讓人欣慰的是,雖然進口藥占據着骨質疏松症市場的高份額,但國內創新藥企作為“後浪”,在該領域的表現也毫不遜色。

以創勝集團的抗骨質疏松産品TST002(Blosozumab)為例,它同樣是具有增強骨合成代謝和抗骨吸收的雙重作用的單抗藥物,擁有促進骨折愈合的功效。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骨質疏松症患者長期存在的依從性問題,創勝團隊還對TST002的給藥方式進行了優化和革新,可以每2-3個月進行一次靜脈滴注,大幅降低了治療的頻次,這讓其不僅适於民用,同樣适用於宇航員等特殊需求人群。在依從性上的巨大優勢,讓TST002即使在與Romosozumab的正面PK中,也并不輸。

而創勝集團CEO錢雪明博士此前在接受E藥經理人采訪時也曾透露,TST002未來將實現國內自主生産,上市後也將力争進入醫保,這對於中國廣大骨質疏松症患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也將推動國內的骨質疏松的治療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

而除了藥物治療,想要實現對骨質疏松的全面攻克,降低再骨折的發生率,靠骨科一個科室“單打獨鬥”顯然是不夠的,更需要多學科團隊的聯合幹預,這將提高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管理效能。

林華指出,骨骼疾病要因人而異進行專業評估,搞清楚是什麼病因導致了骨質疏松,然後才能對症治療。在國外,看骨質疏松最多的是內分泌和風濕免疫科的醫生,所以跨學科的合作交流對骨質疏松的診療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骨質疏松的治療也是一項長期任務,絕大多數的藥物治療療程不能低於一年,很多藥甚至要終身使用,這也對患者的依從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需要患者對疾病的危害和這個治療的周期都有清晰的認知。”林華表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