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勝集團 - 全整合型國際化生物制藥公司

創勝集團, 生物藥, 抗體, 藥物研發

創勝集團 - 全整合型國際化生物制藥公司

加入我們 聯繫我們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媒體專訪 | 創勝集團首席執行官錢雪明:專業人才一直是生物醫藥行業的稀缺資源

2022 年 07 月 28 日

7月21日,由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發起,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主辦的 “守滬新生共創未來——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專題線上論壇成功舉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季媛媛 上海報道 近年來,随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值跻身“第二梯隊”前列。同時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醫藥消費市場。不過,與歐美醫藥市場相比,中國醫藥市場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據IQVIA數據,以生物藥為例,過去十年,全球生物藥銷售額年複合增長率高達兩位數,相較小分子藥物,市場份額顯著提高。雖然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億人民币,但2020年總體市場占比僅14%,遠低於發達國家20%-40%的水平。現在的中國與10年前全球水平接近,預計未來10年中國的藥品市場將呈現類似的格局及發展軌迹。

此外,随着醫改深化、新藥研發加速疊代、海外專業人才回流、資本支持充足,“十四五”期間中國醫藥市場將持續升級并分化。一方面,針對中國市場的臨床需求,具有超強渠道優勢、一體化供應鍊及成本管控能力的企業將通過産品引入,快速提升市場份額,百億俱樂部企業將強者愈強。另一方面,In China for global的中國創新藥企需要從“泛泛創新1.0”向“精選優質創新2.0”邁進,在逐步完善的中國生物醫藥研發生态裡,尋求真正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

對於醫藥行業而言,全球新藥研發前沿進展以及中國生物醫藥産業研發創新的未來究竟如何?2022年7月21日,在由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發起,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主辦的 “守滬新生共創未來——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專題線上論壇中,創勝集團首席執行官錢雪明博士就“創新藥企如何全球化布局與招攬高層次人才?”進行了專題分享。

《21世紀》: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您認為未來還有哪些成長空間?在您看來行業中有哪些創新領域值得特别關注?

錢雪明:中國醫藥市場在過去10年變化非常大,處於快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在中國監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很多新藥獲得批準在中國上市,同時也刺激了很多國外創新藥品快速在中國上市,中國的醫藥市場呈現了蓬勃發展的現象。随着中國老齡化加劇,國內很多傳統藥廠快速推進、加強創新藥的研發投入,接下來10年內,創新藥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一方面,目前已經非常熱門的腫瘤藥物發展,越來越和全球研發齊頭并進。盡管在基礎研究上、在某些治療領域還有些許差别,但大多數地方都基本追趕上了。在這方面,將來會有一些first-in-class的産品開始布局全球。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腫瘤藥物市場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有些藥物將會在國外注冊、上市,進行合作銷售,或者獨立銷售,發展前景非常好。一些原來傳統的、不被支持的藥物也越來越受大家的認可,在國家醫保的支持下,這些藥物也會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随着醫保政策、監管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與改進,罕見病、自身免疫、腫瘤等多個領域,將來在技術的逐步發展下,市場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21世紀》:創勝集團的Claudin18.2單抗TST001將在今年啟動III期臨床,目前進展如何?後續針對該産品,公司在商業化方面是如何考慮的?另外,公司在創新管線的布局上是如何考量的?

錢雪明:創勝集團的管線布局也是根據這樣的思路進行的,首先三分之二的産品管線都布局在腫瘤藥物領域,尤其是中國高發的幾個癌種,比如胃腸道疾病和肺癌等。例如,針對胃癌和胰腺癌的Claudin18.2抗體TST001,針對肺癌及HPV陽性腫瘤等實體瘤的PD-L1/TGF-β雙重功能抗體候選藥物TST005;在非腫瘤方面,罕見病、自身免疫疾病、骨質疏松領域等也均有産品布局。例如,針對嚴重骨質疏松的人源化硬骨抑素單抗候選藥物TST002 (Blosozumab)及針對IgA腎病的人源化MASP-2單抗候選藥物TST004。

上述藥物均在同類藥品研發中處於領先階段,且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同時,創勝集團亦開發了多種前期創新生物候選藥物。如TST003是一款全球潛在首款靶向由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或具有間充質表型的腫瘤細胞産生的新型免疫調節蛋白的治療抗體候選藥物;TST008是一種三重功能抗體,具有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潛力,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談到腫瘤領域的重點産品——針對Claudin18.2的單抗TST001,它的進展迅速,目前在全球處於第二位,緊跟着安斯泰來。我們已經在中國和美國完成了“爬坡實驗”,在中國進行了II期臨床試驗,正在準備全球III期臨床試驗。

《21世紀》: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高校教授投身創業,生物醫藥這個賽道上也聚集了許多科研人士、 海歸教授等,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但是盡管如此,生物醫藥企業依舊缺乏人才,您覺得什麼樣的人才更符合生物醫藥科技行業的需求?

錢雪明:整個生物醫藥價值鍊的各個階段都需要人才。首先,我們需要發現靶标、驗證靶标,開發出藥物的前體,很多教授、工業界的科學家都可以做貢獻。接下來,如何優化藥物、優化開發生産工藝用於臨床用藥,或者更早一點用於GLP毒理實驗的藥物,這方面也需要專業的人才支持。此外,進行臨床研究,注冊法規,根據前期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有效性等,以及進行大規模生産都需要人才對接,而走到商業化之後,也需要很多銷售人員。最後,很多公司已經上市,還需要負責投資者關系和資本市場的人才。由此可見,公司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多樣化的。

對於整個醫藥行業而言,專業人才一直是稀缺資源。不是僅一批科學家下海就行了,後續需要各階段的專業化人才。我們也會根據這樣的産業鍊布局,不斷在全球範圍各領域招攬各式各樣的人才。

《21世紀》:目前國內創新藥出海已成趨勢,您覺得要想成功闖關FDA,一個産品出海成功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錢雪明:盡管中國的市場發展很快,但最多隻占全球市場的1/4,還有3/4的市場在國外。一個産品要真正在國際監管機構得到認可,一定要按照國際規則辦事。要做到這點,首先是基礎的工作要做好,比如藥物的設計和生産質量,前期的藥效或者安全性、耐受性,早期臨床數據一定要過硬、紮實,這樣才能得到FDA、EMA、CDE的認可。最重要的是設計的方案是否能獲得很多監管機構或者PI認可,或者患者是否願意參與臨床研究?如果沒有用到全世界最好的治療方案,患者可能就不會積極參與。在此基礎上,在研産品關鍵是要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獲益,得到業界同行的認可,這個藥才有可能被國外的患者和PI接受、使用。這當中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們仍需不斷地努力前進。

(本文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季媛媛 編輯:徐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