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胜集团 - 全整合型国际化生物制药公司

创胜集团, 生物药, 抗体, 药物研发

创胜集团 - 全整合型国际化生物制药公司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媒体专访 | 创胜集团首席执行官钱雪明:专业人才一直是生物医药行业的稀缺资源

2022 年 07 月 28 日

7月21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 “守沪新生共创未来——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专题线上论坛成功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来,随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值跻身“第二梯队”前列。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消费市场。不过,与欧美医药市场相比,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据IQVIA数据,以生物药为例,过去十年,全球生物药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两位数,相较小分子药物,市场份额显著提高。虽然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亿人民币,但2020年总体市场占比仅14%,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现在的中国与10年前全球水平接近,预计未来10年中国的药品市场将呈现类似的格局及发展轨迹。

此外,随着医改深化、新药研发加速迭代、海外专业人才回流、资本支持充足,“十四五”期间中国医药市场将持续升级并分化。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的临床需求,具有超强渠道优势、一体化供应链及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将通过产品引入,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百亿俱乐部企业将强者愈强。另一方面,In China for global的中国创新药企需要从“泛泛创新1.0”向“精选优质创新2.0”迈进,在逐步完善的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生态里,寻求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

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全球新药研发前沿进展以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未来究竟如何?2022年7月21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 “守沪新生共创未来——助力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专题线上论坛中,创胜集团首席执行官钱雪明博士就“创新药企如何全球化布局与招揽高层次人才?”进行了专题分享。

《21世纪》: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成长空间?在您看来行业中有哪些创新领域值得特别关注?

钱雪明:中国医药市场在过去10年变化非常大,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在中国监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很多新药获得批准在中国上市,同时也刺激了很多国外创新药品快速在中国上市,中国的医药市场呈现了蓬勃发展的现象。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国内很多传统药厂快速推进、加强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接下来10年内,创新药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一方面,目前已经非常热门的肿瘤药物发展,越来越和全球研发齐头并进。尽管在基础研究上、在某些治疗领域还有些许差别,但大多数地方都基本追赶上了。在这方面,将来会有一些first-in-class的产品开始布局全球。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肿瘤药物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有些药物将会在国外注册、上市,进行合作销售,或者独立销售,发展前景非常好。一些原来传统的、不被支持的药物也越来越受大家的认可,在国家医保的支持下,这些药物也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随着医保政策、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罕见病、自身免疫、肿瘤等多个领域,将来在技术的逐步发展下,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21世纪》:创胜集团的Claudin18.2单抗TST001将在今年启动III期临床,目前进展如何?后续针对该产品,公司在商业化方面是如何考虑的?另外,公司在创新管线的布局上是如何考量的?

钱雪明:创胜集团的管线布局也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的,首先三分之二的产品管线都布局在肿瘤药物领域,尤其是中国高发的几个癌种,比如胃肠道疾病和肺癌等。例如,针对胃癌和胰腺癌的Claudin18.2抗体TST001,针对肺癌及HPV阳性肿瘤等实体瘤的PD-L1/TGF-β双重功能抗体候选药物TST005;在非肿瘤方面,罕见病、自身免疫疾病、骨质疏松领域等也均有产品布局。例如,针对严重骨质疏松的人源化硬骨抑素单抗候选药物TST002 (Blosozumab)及针对IgA肾病的人源化MASP-2单抗候选药物TST004。

上述药物均在同类药品研发中处于领先阶段,且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创胜集团亦开发了多种前期创新生物候选药物。如TST003是一款全球潜在首款靶向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或具有间充质表型的肿瘤细胞产生的新型免疫调节蛋白的治疗抗体候选药物;TST008是一种三重功能抗体,具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谈到肿瘤领域的重点产品——针对Claudin18.2的单抗TST001,它的进展迅速,目前在全球处于第二位,紧跟着安斯泰来。我们已经在中国和美国完成了“爬坡实验”,在中国进行了II期临床试验,正在准备全球III期临床试验。

《21世纪》: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高校教授投身创业,生物医药这个赛道上也聚集了许多科研人士、 海归教授等,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但是尽管如此,生物医药企业依旧缺乏人才,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更符合生物医药科技行业的需求?

钱雪明:整个生物医药价值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人才。首先,我们需要发现靶标、验证靶标,开发出药物的前体,很多教授、工业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做贡献。接下来,如何优化药物、优化开发生产工艺用于临床用药,或者更早一点用于GLP毒理实验的药物,这方面也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此外,进行临床研究,注册法规,根据前期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有效性等,以及进行大规模生产都需要人才对接,而走到商业化之后,也需要很多销售人员。最后,很多公司已经上市,还需要负责投资者关系和资本市场的人才。由此可见,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的。

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专业人才一直是稀缺资源。不是仅一批科学家下海就行了,后续需要各阶段的专业化人才。我们也会根据这样的产业链布局,不断在全球范围各领域招揽各式各样的人才。

《21世纪》:目前国内创新药出海已成趋势,您觉得要想成功闯关FDA,一个产品出海成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钱雪明:尽管中国的市场发展很快,但最多只占全球市场的1/4,还有3/4的市场在国外。一个产品要真正在国际监管机构得到认可,一定要按照国际规则办事。要做到这点,首先是基础的工作要做好,比如药物的设计和生产质量,前期的药效或者安全性、耐受性,早期临床数据一定要过硬、扎实,这样才能得到FDA、EMA、CDE的认可。最重要的是设计的方案是否能获得很多监管机构或者PI认可,或者患者是否愿意参与临床研究?如果没有用到全世界最好的治疗方案,患者可能就不会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在研产品关键是要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得到业界同行的认可,这个药才有可能被国外的患者和PI接受、使用。这当中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仍需不断地努力前进。

(本文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阅读原文